如咸卦《彖传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疏: 窃谓乾、坤明天地初辟,至屯乃刚柔始交。
《系辞》疏虽不需对四德进行解释,但称元亨利贞,则是吉象之境,有四德别言,故于此不言也(《宋本周易注疏》,第386页),认为在别处有关于四德的论述,其所呼应的可能就是上篇疏。动乎险中与咸卦止而说指的都是三画卦的性质,咸卦疏认为这是从二卦之义的角度进行解释,但屯卦疏认为这是对卦辞元亨利贞四德的理解。
10(9)胡瑗不仅承袭了孔疏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天的说法,还在坤注释中说上下六爻皆阴,以象地积诸阴气而成也。结语 文本的统一性是研究孔疏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,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,我们才能将其视为一个独立、自在的作品,去探讨其易例、体系、思想结构和倾向。但下篇疏有施之于人(事)的表述,与上篇疏一样指向人事,但解释的逻辑已有差别。(《宋本周易注疏》,第39页)合体强调乾、坤是统一的,两者对于万物具有同等的始生之用。乾卦疏:所论德者,皆于经文挺然特明德者乃言之也。
(《宋本周易注疏》,第380页) 天地为体、性,万物为形、情,体、性包含了形、情。或直以人事,不取物象以明义者,若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,坤之六三含章可贞之例是也。因为吐鲁番出土的这些残卷时代比较早,是属于十六国时期(约公元309年到439年),所以这些残本的发现也是珍贵的。
二十世纪以来,我们更关注仁作为伦理的金律,所具有的普世的意义,所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,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今天在学习《论语》的时候,还是要认清加以坚持的。《四库提要》里面讲邢《疏》的特点是大抵剪皇氏之枝蔓,而稍傅以义理[21],皇氏就是皇侃的《疏》,其内容有些比较支离,邢《疏》把这些东西都减除了,并且皇侃的《疏》义理诠释还不够,然后邢《疏》就向义理方面做了发展,但这个发展只是初步的,所以说稍傅以义理,这就为后来宋人发展义理的注释奠定了基础。在《论语集解》里面收录了八家注释,有孔安国、马融,他们是讲古文的。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,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。
它把语解释为语,叙也,叙己所欲说也(《释言语》),语是自己讲的话,论是把它整理得有次序。晋太保河东卫鹳字伯玉,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宜则,晋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,晋黄门郎颍川郭象字子玄,晋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,晋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,晋著作郎济阳江淳字思俊,晋抚军长史蔡系字子叔,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弘度,晋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,晋散骑常侍陈留周坏字道夷,晋中书令颍阳范宁字武子,晋中书令琅琊王珉字季瑛。
为了整体地了解汉晋南北朝的这些《论语》注本,我们来看看何晏和皇侃的详细叙述,也可以了解何晏、皇侃集解的特色。东汉桓谭在其《新论·正经篇》里指出,《古论语》与《鲁论语》《齐论语》相比文异者四百余字。第三,除了何晏所集的八家,江熙所集的十三家以外,皇侃的《论语义疏》还吸取了其他通儒的解释,哪些通儒呢?一个就是江熙本人,再有就是王弼、郭象等,所以它的集解的范围就远多于何晏的集解。而世不传,后来没有传下来,没有更多的人关注孔安国的训解。
作为《论语》训解里面的义理层面的这些努力,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思潮,所以对玄学的这种引用是比较多的。他的《论语义疏》先把何晏的集解做一些疏通解释。这就是《论语》史上最有名的著作《论语集解》,是由何晏等人把汉代《论语》训说、训解等注释编集起来而成的。夫子的泛应曲当相应于万物万事各得其所。
今日所讲,即是《鲁论》,为张侯所学,何晏所集者也。《艺文志》还说:当时弟子各有所记。
包氏、周氏依据张侯论写了《章句》。[22]《郑堂读书记》卷十二经部七之上,民国吴兴丛书本。
这样看来,真宗时代的《论语注疏》,就是要去除以往像皇侃《义疏》里那些道家、玄学的思想要素,使对《论语》思想义理的解释归本儒学大义。但是我们从《论语》本身的了解来讲,把《论语》的核心思想解释为礼而不是仁,这与我们中国绝大多数的学者的共识是相违背的。[16]又王弼曰:忠者,情之尽也。[36] 提到这些人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有什么意义?上个世纪长期在香港提倡中国文化的唐君毅先生,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《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之形成》,他主张:孔子不是先秦诸子之一,孔子地位的形成非由帝王之提倡,而是由各时代不同学术文化的特出人物之尊崇。第二个例子: 子贡曰: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。但是二者当中,仁应该是统礼、贯礼的根本,这一点应该说在历代学者与我们现在的认识也是一致的。
郑玄也是依据这个本子来作注,一直流传到今天。汉代的注解,它的特点是:只诠字义。
某集注《论语》,只是发明其辞,使人玩味经文,理皆在经文内(《语类》卷十九)[35],是说二程先生解经讲的道理是对的,但是这些道理很多不是经文里直接有的,他是离开了经文,另外讲出了一番道理,道理虽然是对的,但是它不能够紧密地贴合文本。这第三类的诠释学,我觉得在今天应该加以重视。
但是他们所见不同,固有得失,何晏却能够把他们的解释融为一体,不拘师法的界限,不拘今古文的差别,博采章句、训诂、义说种种方法,所以突破了单注的形式,有综合性的优点。……语者,论难答述之谓也。
) 何晏讲鲁论语二十篇,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,善言就是佳言的意思。《论语集解》是已经集合了汉和魏《论语》注的大成,所以它在注解、体例、义理的解说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,其特点如下: 第一,创立了经学注释的集解体,保存了大量的汉魏古注,这是很有价值的。何晏《论语集解》之序: 叙曰:汉中垒校尉刘向言《鲁论语》二十篇,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。到了元明清,四书的地位甚至超越了五经。
[32]本之注疏就是以往对于《论语》的注疏,最近的当然是邢昺的《疏》,更远当然还包括何晏《集解》和皇侃的《义疏》。如果讲《论语义疏》的特点,那就是:在《论语义疏》的内容里面,有许多关于老庄玄学的应用。
至顺帝时,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。《论语集注》相对于《论语注疏》的仅仅稍傅以义理,那无疑就是一个重大的补充、加强和改进,也可以说比《论语注疏》更好地完成了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儒学对于《论语》的再诠释,也就使《论语》的诠释在理论上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
他自己说过:程先生经解,理在解语内。再举个例子: 曾子曰: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
明代,李材《论语大义》,罗汝芳《论语答问集》,刘宗周《论语学案》。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一些例子,可以看到他的哲学解释的一些特点,因为这是一切义理派解经学共有的一种必然的归趋。[4] 二、《论语》的传本 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《论语》汉兴,有齐、鲁之说,汉代刚开始时候,因为遭到秦朝焚书坑儒以后,很多经籍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相当一大部分经典是凭经师的口耳记诵才传承下来。朱子关于《论语》有好几部作品,像《论语训蒙口义》《论孟精义》《论孟集义》《论语集注》《论语或问》,其中影响最大的是《论语集注》。
在这个讲法中,《论语》之论被解释为辑而论纂,语是孔子和他弟子讲的那些话。他引用了王弼的许多话,比如举本统末,这都是玄学的思想。
《四库提要》同时也指出了邢《疏》的一个缺点,就是它在何晏《集解》以外引用了很多的义说,但都没有姓名标注,这应该是他的一个不足之处。[27]《论语集注·子罕第九》,《全书》第6册,第144页。
在美国的学界里面用礼来解读孔子,把它作为美国文化里面的一种讨论,也无可厚非。《齐论语》二十二篇,其二十篇章句颇多于鲁论,所有讲汉代《论语》的情况都依据于这句话。